△ 查看更多内容
盐池神庙
唐大历十二年(777),阴雨连绵,雨水侵入盐畦,“红盐自生”,被视为“祥瑞之兆”。唐代宗李豫特下诏书,赐河东盐池为“宝应灵庆池”,赐封盐池之神为“灵庆公”,次年在盐池岸边的卧云岗上敕建池神庙。历代曾先后重修过庙宇,最大规模的重修是明代嘉靖十二、三年(1533-1534)间的一次。重修后形成三殿并列的格局。盐池神庙是中国盐文化的重要载体,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现在的盐池神庙总面积2.8万平方米,依丘陵地势高低错落而建,坐北向南,其南门正对浩渺盐池。现有供奉池神、太阳神、风神的三大殿,乾门,玉树青霞道院,奏衍楼,官厅,商厅,碑林,海光楼等主要建筑。
展开剩余83%歌薰楼
歌薰楼始建于明万历19年(1591),巡盐御史蒋春芳重修池神庙时新建歌薰楼一座,后毁于战火,现在在原址上复建。据《新建歌薰楼记》碑文记载:歌薰楼原是一间瓦棚,正对着池神庙,当时已破烂不堪,与整体庙宇极不相称,后在原址上重新修建。站在歌薰楼上环顾四周“条山揖于前,神祠报于后,甘泉呈于左,淡泉耸于右”;站在歌薰楼上眺望盐湖“琼瑶万顷,浮云飞雾,迭相来往,令人飘飘然有凭虚之想”;站在歌薰楼上抚今思昔“睹南风则思发生,睹盐池则思捞采,睹料台则思转运,睹神祠则思祈报”。民生国情,种种关情,提醒为官者要多思考,去观察民情,去了解施政得失。
歌薰楼北侧有“舜弹琴处”牌坊,传说一代圣君虞舜,登临盐池岸畔卧云岗,手抚五弦琴,吟唱出中国历史上最原始、最古老的歌谣《南风歌》——“南风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愠兮;南风之时兮,可以阜吾民之财兮”。意思是南风吹吧,可以带走我们的忧愁,南风来的真及时,可以带给我们财富。
“南风起,盐始生”。南风指从中条山吹下来的落山风,也被称为“焚风”、“薰风”。在空气下沉的过程中,每降低100米,温度就会升高0.6℃,并且空气的相对湿度不断降低,所以这样的风非常温暖干燥,也只有这样的风才可以孕育成盐。《南风歌》所反映的是河东盐池借助南风产盐的客观事实。
碑亭西:《河东盐池赋》
碑高247.3CM,广85CM,字27行,行82字左右,行书,字径2CM。刻于明崇祯十一年(1638)端月朔日。姚诚立撰。姚诚立,字惟一,运城安邑人,明万历乙未进士,陕西洋县知县。碑文以赋的体裁描述了河东盐池幅员广阔,地理位置,盐湖东跨夏台,而有柏塔、瑶台、咸谷、风洞,西控雷首、五老五官、静林寺等;北边稷山、孤山、紫金山、峨嵋岭等;南边历山、让田、傅岩、圣人涧等河东地区的风景名胜。并赞颂了盐池的防护设施堤堰、自然结晶、盐政管理等。
碑亭东:《新修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司盐池周垣之碑》
碑高212CM,广82CM,字28行,行76字,正书,字径3CM。刻于明正德十三年(1518)三月。王九思撰。王九思,字敬夫,陕西户县人,弘治进士,官至吏部尚书。碑文记载了明正德丁丑年,禁垣遭到一定的破损、塌陷,巡盐御史熊兰征调民夫3万余人,费时半年,于明正德十二年(1517)底完成修复工程,使禁垣、马道、隍堑更加巩固、壮观。“禁墙上开禁门有三”,中禁门与运城城区相对,名曰“祐宝”;东禁门距安邑5里,名曰“育宝”;西禁门距解州10里,名曰“成宝”。“三门出入,各从其便”,禁门上建楼,驻兵把守,垣内设置铺舍,以便兵卒居住。大功告成,由平阳府知府闵槐、同知李沧、推官张纶,解州知州卫桓、同知朱璟,安邑知县张镗共同发起同立此碑。
海光楼
海光楼创建于明洪武年间 , 是盐池神庙的山门楼阁。毁于1947年,2003年在原址上复建。面阔五间,进深三间,高二层,重檐歇山顶。
文人墨客登楼眺望,河东盐池胜景一览无余。古称河东盐池为“鹾海”, “海光楼”即为观光鹾海的楼。站在海光楼前向南望去,中条山横亘于眼前,古老的河东盐湖银波万顷,山、湖尽收眼底,不能不感叹古人建庙选址的精妙,在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基础上,结合盐池周边具体的自然环境特点得到最理想的位置。这样所祭祀崇拜的对象盐池,在整体布局中明确地体现出来,庙与池浑然一体,可以概括为:池边、朝南、择中、面山。
海光楼前“地宝天成”牌坊,与海光楼为同一时期建筑,后毁于战火,2021年重建,为纯木结构仿古建筑,“地宝天成”四个字很好的诠释了池盐的独特之处,“地”为宝地,也就是聚宝盆的意思,“天成”应理解为靠太阳和风共同作用便可成盐。相对海盐和井盐,需要去“煮海为盐”的生产方式,运城盐池的生产是“不假人力”,靠“天”吃饭的。
碑林
碑林原为池神庙中门遗址,其始建于元代,面宽五间,内置历代石碑数十通。解放前毁于战火,现仅存柱础,石碑露天。这些碑碣记载了河东盐池的幅员、盐法、渠堰、运销、引目、课额、盐政及历代修缮池神庙经过,还有文人学士谒庙、游览时所留下的诗赋刻石等内容。
中国古代历来有镂于金石、传至后代的文化传统。根据中国古文化的精粹分类,石碑有“铭功、记事、抒情”三大功能。二十余通碑呈u型排开,每一通石碑都记述了盐业生产的工艺演进、神庙的兴废修缮,是研究盐池文化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。
奏衍楼
奏衍楼始建于元代至正十年(1350)之前,原为乐楼。为面阔七间灰陶卷棚顶建筑,其规模为晋南古戏台之最。清康熙年间更名为“奏衍楼”。历史上每年在池神庙举办庙会,为盐工、盐商的节日,庙会时盐商会请戏班酬神演戏。农历二月初一意为铲盐开工前祈望神灵保佑丰年。八月十五铲盐结束时,酬神感谢神灵赐福。奏衍楼前有两幅楹联。靠外边的一副是“要看早些来好文章惟争入首,须观完了去大忠孝皆在后头”。靠里边的一副是“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,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”。头一副联出自明代巡盐御史喻时之手,字里行间显露出一位封疆大吏与文艺工作者的平等交流。第二幅出自寒士之手,它对仗工整,近似大白话,却把人间的真谛说透。戏剧从属性上分为正戏和杂戏;从感情色彩上分为悲剧和喜剧;从政治属性上分为:忠心报国为民请命的清官戏,卿卿我我忠贞不二的爱情戏。高台教化是劝喻,他把喜怒、褒贬寓于言情。把行云流水的对白、倒海翻江的打斗寓情于戏,表演的淋漓尽致,可谓“社会小天地,人间大舞台”。
三大殿
池神庙的主殿为三大殿,从东到西分别是“雨师太阳神祠”、“灵庆公神祠”和“条山风洞神祠”。唐大历十二年(777),唐代宗李豫赐运城盐池为“宝应灵庆池”,封盐池之神为“灵庆公”,并在盐池岸边的卧云岗上敕建池神庙。
中国古建筑一般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,沿着纵轴线进行设计,体现皇权的威严与神权的崇高。但池神庙的三大殿横轴排列,并列尊位,其规模相当,形制相近。这样的排列体现了人们祈祷大自然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,池神庙是一个朴素的自然崇拜的神殿,盐池、太阳、风等自然条件在产盐过程中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。
发布于:山西省网上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