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岁,能做什么?有人还在学乘法口诀,有人刚背会唐诗三百首,但有人已经端着枪、跟着大部队跋涉在万里长征的路上。1933年,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红军战士向轩,顶着稚嫩的脸庞和深沉的眼神,参与了众多大人物都称赞不已的伟大转折。他的故事,远超许多成年人想象。你有没有想过,一个孩子怎么能在枪林弹雨和风驰电掣的大迁徙中存活?向轩到底是如何成为红军传奇,被毛主席点名、让贺龙亲自作证的?今天这篇文章,就要揭开他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年少岁月。
故事要从延安讲起。你以为红军都是成年人?错!有一天,延安城门口,一个小孩揣着手枪、腋下夹着银元,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是红军战士。儿童团的小伙伴不信,觉得这孩子是不是在吹牛?于是发生了一轮唇枪舌战。到底是童言无忌还是真有其事?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,连毛主席都亲自出来过问。贺龙这位传奇将军现身作证,这才让人大跌眼镜:小家伙来头可不小。可到底这孩子有哪些出人意料的“能耐”,故事并没有全揭底。
向轩到底是“关系户”还是“真把式”?他的家世让人直呼“硬核”。家里不仅是桑植县的革命堡垒,还有母亲贺满姑,舅舅贺龙、姑妈贺英这些革命前辈撑腰。可并不是所有家族主义都能换来革命荣誉。母亲贺满姑用双斧闹革命,还曾勇斗敌人,最后以身殉国后,向轩和兄弟姐妹也没能逃过厄运,被押回大牢。如果不是贺英拼了命解救,孩子们很可能命丧囚室。老百姓怎么看?有人感慨“可怜娃娃”,有人佩服“血里带劲”,还有人质疑这还是不是战士。但正是无数像贺满姑一样英勇的家庭,把革命的火炬一代代传递下去。
母亲去世,稚子入狱,看起来是一场悲剧到了尽头。向轩考验命运,似乎进入了“假性平静”。离开牢狱后,贺英收养了向轩兄妹,为他们安排了相对安全的生活。“这孩子小,能成才?”“老天自有安排。”反方声音冒出来。有时老红军们也认为小孩子能不能扛得住这份重量?连队里常有争论:“真能打仗?或许只是吓唬敌人。”可平静下,革命的大潮没有停歇。向轩不得不跟着游击队东奔西走,学习军事、打枪、送信,既练体格也练胆识。日子并没有比在牢里轻松——山里游击,随时要干活、背着枪械、银元,还要斗智斗勇,时刻准备逃亡。表面上的安稳,暗地里却是风雨欲来。
要说命运的反转,还得看长征。向轩——“年纪最小的老红军”,突围战斗中被委以通讯班副班长的职务。他不仅是送信员,还是炊事班的“野菜高手”,那些天还要担当“侦查哨兵”。军需粮断了?他和队友在山野里查找食物,靠一把小刀和一袋银元,硬是帮大部队渡过难关。更让人咋舌的是,阵地上爆炸声不断的时候,他右眼被榴弹炸伤,却依然坚持岗位。前文的小孩,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了小小硬汉。贺龙为他作证后,毛主席亲自关怀,不仅认可了他战斗身份,更成了革命传统中的一块“活招牌”。那个被质疑的小孩子,瞬间成了全队膜拜的“青年偶像”。
长征路上风雨交加,表面看红军在延安得到了喘息,但其实暗藏更大危机。向轩的伤病没有彻底恢复,但战役不断,敌人也没给半点空隙。一边说“国家大业好像稳了”,一边工作人员发现武器匮乏问题更突出。向轩所在的队伍开始钻研土炮自制,还要应对粮食不足、弹药不够的困境。另各路军队关于儿童入伍的争论加深,谁都想知道:“孩子该不该卷进革命?”高层坐而论道,底层士兵却仍旧日日奔命,矛盾分歧一再拉大,看不到丝毫和解的迹象。有人担心,这样下去后继乏力,靠孩子能撑多远?
仔细琢磨,红军小战士的光环不都是金子。有人说“英雄自古出少年”,难道不是在给童年打上沉重的标签?向轩被誉为“中国最小的红军战士”,但有没有人问过这孩子的童年梦想?你们说他成年后被认定军龄,从小就是“革命范本”,可谁知他右眼的伤疤晚上还会痛?又有多少人愿意自己的娃像他一样,背着枪跑山路?这些荣誉听起来高大上,但不就是用肉身去堆垒壮丽的历史吗?也许“万千河流汇大海,一切根源在连队”,这话听着气势磅礴,其实也是对苦难的一种苦中作乐。红色基因,就是一代代人用汗水与鲜血硬生生绣上去的。你要夸他,那就继续捧;你要想想是不是值得,那么答卷还在路上。
你如何看待向轩这样的“革命童军”?有人说他是国家的骄傲,全国最小红军,值得全社会啧啧称道;也有人偷偷打趣:“童年都在烽火中度过,成长是不是跑偏了?”做父母的到底愿不愿让自己孩子经历这样的磨砺?是传奇还是无奈?小小年纪扛枪上阵,到底是被动选择,还是主动担当?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一路披荆斩棘,成为革命偶像,还是更希望他们享受童年的欢声笑语?对红军精神值得敬仰,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得起这样的称号?留言区见,等你来吵一场。
网上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